



編者按
歷史川流不息,精神代代相傳。今年是“東方紅一號”衛星發射55周年,為弘揚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回首難忘歲月的電科往事,特策劃推出“功勛記憶”欄目,常溫奮斗歲月,凝聚精神力量。今天一起重溫27所吳春富的故事。
吳春富,原27所副總工程師,長期從事航天測控專業總體研究,多次參加國家重點軍工項目的總體設計與現場試驗,獲河南省總工會頒發的“五一”勞動者獎章。
“風風雨雨四十多年歲月過去了,在成功完成大型工程項目任務過程中,我們這一代人為國防事業奉獻了一生,既有成績也有教訓。”——吳春富
1965年,我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(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軍事電信工程學院)畢業,從此開始了近50年的科學研究工作。
我們這代人生在舊社會,長在紅旗下,是黨培育出來的科技工作者。在科技戰線上奮斗了一生,我把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獻給了國防建設事業。回味人生長河中拼搏奮斗的歷史,勾起對許多美好往事的記憶和思緒,從事“兩彈一星”工程的經歷始終讓我難忘。
在科研戰線上,我一直從事航天測控專業總體技術研究工作。剛參加工作時,我就學習了六十年代最先進的晶體管計算機,參加154工程(中國第一套導彈衛星跟蹤測量和靶場安全控制系統)安全控制系統的場外聯試。
那時,基地試驗場工作條件還不完備,為了降低炎熱夏天的機房工作溫度,我們要經常從冷庫搬冰到機房降溫。為了使機房設備接地良好,挖坑埋地線澆鹽水,連續加班加點解決聯試中存在的問題,更是不在話下。在設備聯試過程中,無論炎夏或寒冬,我們經常扛著校零設備奔走在機房和四十多米高的校零塔之間。就這樣,在一望無際的沙漠里,我們完成了北方高精度測量帶主干設備的聯試任務。
回到所里后,我帶著“兩彈一星”工程里積累的經驗,以總體負責人身份參加過157主站修復、157A和921工程。至今還清楚記得擬制和評審方案的不眠之夜、參試人員團結奮戰的攻關時刻、聯試的宏大場面。經過一代一代參試人員不懈的努力,我們圓滿完成了不同時期的工程項目。
風風雨雨四十多年的歲月過去了,在成功完成大型工程項目任務過程中,我們這一代人為國防事業奉獻了一生,既有成績也有教訓。隨著時間的流失,這些都已成為歷史,也成為我們這代人的美好記憶。這里,我以一位老軍工人的身份,也得出些許經驗與心得:
勤于學習,善于策劃
就我從事的航天測控專業而言,它是涉及無線電、光學、數學、測量、控制、計算機、網絡、人機工程學等學科和技術領域的綜合專業。在工程實踐中,又會面臨多家專業單位共同承擔同一項目的局面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學習和技術實踐,全面掌握項目所覆蓋的專業技術知識,做到對工程項目進展中的各個技術環節了如指掌。
善于發揮團隊精神
研制工程項目成功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,充分發揮參試人員的團隊精神是圓滿完成工程項目的重要保證。有意識地發揮參試人員的團隊精神,增強團隊的凝聚力,是工程項目順利推進的重要條件。
做好落實計劃的管理者
大型工程項目立項時就有研制計劃,得依據總計劃制定季度、月、甚至周計劃,而且制定的計劃要有“三性”,即可行性、落實性和可查性。同時要根據項目進展情況,對階段計劃進行動態的“三性”管理。